1. 首页
  2. 图片
  3. 正文

高腔嘹亮总是深情 乐舞刚健引以自豪

——华宁彝族非遗五山腔、架子乐保护传承纪实

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,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,蕴含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,具有丰富的历史、文化和艺术价值。说起华宁县的非遗,大家最熟悉的是华宁陶,它被誉为华夏古陶“活化石”,至今传承已超600年。不过今天要介绍的却是华宁县的另外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:彝族五山腔和彝族烟盒舞架子乐。这两项非遗传播范围不广,知名度不高,但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,可以说是华宁乃至云南彝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。

荡气回肠五山腔

彝族五山腔,又称五三腔,与山药腔、海菜腔、四腔合称为滇南彝族四大腔。其中五山腔的音调最为高亢,民间也称“高腔”“挣命腔”,主要流传于华宁县华溪镇的彝族聚居区,以及邻近的通海县里山乡、建水县利民乡的彝族村寨。

在华溪镇曲江河谷橘花飘香的橘园里,几位彝族妇女正在为果树疏花。她们边摘边唱,曲调正是五山腔,婉转动听的歌声飘荡在橘园里。其中李琼芬唱得最为动听,歌词大意是:“小小蜜蜂翅膀团,飞到花园采花玩。蜜蜂见花得花采,我们郎和姊妹多好玩。”

李琼芬是彝族五山腔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也是当地有名的“曲子老板”。在华宁,彝族五山腔演唱得好的师傅,被尊称为“曲子老板”,正是他们维系着彝族声腔艺术的世代传承与不断发展。今年70岁的普秀凤,是比李琼芬更老一辈的五山腔传承人,她也用即兴演唱的方式,表达了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带来的巨大变化:“责任到户好处多,三天活计两天做。一天拿来编篾箩,剩下一天唱山歌。”

五山腔的演唱技巧比较丰富,真假嗓结合,有大声、轻声、哼鸣、转音等唱法。演唱时以汉语为主,含有少量的彝语。五山腔的唱词朴素生动,来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,充满了生活情趣。这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,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与时俱进。李琼芬的徒弟、今年38岁的杨梅,在继承老一辈五山腔唱词的基础上,融入许多时代色彩鲜明的内容,使之更易于传播。比如,她歌颂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:“乡村振兴谱新篇,强基固本满园春。绿水青山增美景,产业兴旺气象新。”

普秀凤、李琼芬、杨梅,大致属于老中青三代人,她们用淳朴动听的彝族五山腔,唱出了时代特征,唱出了时代变迁。尽管现在会唱彝族五山腔的人越来越少,但是杨梅发自内心地喜欢这种声腔艺术。她常常把自己拍摄、制作的五山腔唱段发送到抖音上,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山腔、喜欢五山腔。她说:“我想去动员一些好朋友,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五山腔,加入我们的团队,然后通过抖音平台宣传,让更多的人喜欢五山腔。”

普秀凤、李琼芬、杨梅等在演唱五山腔。

普秀凤、李琼芬、杨梅等在演唱五山腔。

五山腔既保持着彝族民歌五言句式的特质,又吸收了汉语的七言诗形式,是一个腔中有腔、多腔并唱、曲中套曲、有唱有吟的大型声腔体系,演唱难度比较大。在演唱活动中,竹制水烟筒是必备的道具,这是滇南彝族“吃火草烟”的显著标志,至今仍然保留着互递烟筒、装烟点火的活动内容。演唱时,领唱与帮腔交替起伏,歌声连绵不断;真假嗓巧妙转换,音随情变,感情细腻,形成了五山腔特有的风格。

刚健利落架子乐

彝族是华宁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,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。彝族烟盒舞架子乐,是华宁彝家山寨最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,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,大多在彝族传统节日和盛大集会时进行表演。

彝族烟盒舞架子乐也称为架子乐,它的节奏并不复杂,但动作粗犷有力、刚健利落,兼具力量与技巧,表现出较高的技巧性舞蹈特点。

华宁彝族群众在跳架子乐时,脚起脚落富有韵律,时而下蹲、时而勾脚、时而仰身、时而下腰,除具有一般彝族舞蹈的特点外,还兼具力量感、协作性。其舞蹈套路有:蜻蜓点水、扭绳子、花枝招展、猴子搬苞谷、蚂蚁走路、老鹰晒翅、搭桥等。这些动作观赏性很强,但表演起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。“一开始学架子乐的时候,我们会做好保护措施,要不然容易受伤。”架子乐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孙丽仙介绍。

架子乐舞蹈动作“倒挂金钩”。

架子乐舞蹈动作“倒挂金钩”。

架子乐舞蹈动作“花枝招展”。

架子乐舞蹈动作“花枝招展”。

架子乐舞蹈动作“蚂蚁走路”。

架子乐舞蹈动作“蚂蚁走路”。

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为了做好这些动作,舞者们不知道排练了多少次,挥洒了多少汗水。架子乐对体力的要求很高,因此跳舞的一般为青壮年男女,六人、四人、三人或二人都可以,但必须是几人背脊相靠,方为一组。每组的腿相盘,用身体和腿组成一个“架子”形状,故称为“架子乐”。

今年51岁的孙兰英,是华溪镇黑牛白村小河边小组舞蹈队的“领头羊”,也是彝族架子乐华宁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。她感觉自己这个年纪,跳架子乐已经开始力不从心。“现在比年轻时感觉吃力多了,多跳两场,就感觉脚软了。”孙兰英说。

李琼芬在橘园里劳动时唱五山腔。

李琼芬在橘园里劳动时唱五山腔。

近年来,寨子里愿意学架子乐、会跳架子乐的人越来越少,年轻小伙子更是成了“稀缺资源”。这让孙兰英忧心忡忡,担心架子乐后继无人。不过让她欣慰的是,自己的侄女孙丽仙已经成功出师。她俩都盼望着,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小伙子学跳架子乐。“要是有男同胞加入我们这个团队,我们跳起来就轻松多了。”孙兰英说。“要是有男的愿意学,我们还能舞出更多高难度的动作。毕竟我们女的比男的力气小,舞蹈动作有差别。”孙丽仙遗憾地说。

彝族人能歌善舞,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。流传于曲江河谷彝家山寨的架子乐,富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彝族特色,而且集娱乐性、艺术性为一体,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,融汇了各民族丰富的舞蹈元素,成为华宁彝族人民引以自豪的特有民族民间舞种。

培育非遗特色品牌

目前,彝族舞蹈架子乐的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:一是愿意学架子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;二是舞蹈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,授徒仅凭自己的爱好和记忆,以及上一辈的言传身教,导致好多优秀的传统舞蹈套路逐渐失传;三是缺乏相应的资金和社会支持。“以前我们去参加演出,政府都会发给我们一些补助,但是这两年领不到了。没有补助,我们搞演出就要贴钱,因为来回的路费、伙食费都要花钱,还不算误工费、服装费。”孙兰英无奈地说,“所以这两年大家排练和演出的积极性都不高。”

彝族架子乐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存仙也殷切期盼,能有更多的人来学架子乐,使本民族的这项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。“我希望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,别失传了。只要喜欢、愿意学的,我都愿意教。开始学的时候是很难,但这是个技巧问题,掌握技巧就一点都不难。”普存仙笑着说。

不只是架子乐,五山腔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类似的困难,致使后继乏人,存在失传风险。寨子里会唱五山腔、会跳架子乐的人就那么几个,而且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妇女,年轻人基本不愿意学、不喜欢学。像杨梅这样唱得好、孙丽仙这样跳得好的年轻人,更是凤毛麟角。

好在近年来,各级文化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。比如华宁县文化馆,对全县的非遗项目进行了收集整理,全面摸清华宁县的非遗情况,然后开展记录保护、立项申报等工作。华宁县文化馆馆长赵定忠介绍,截至目前,华宁县共有非遗项目111项,其中省级的5项、市级的24项、县级的82项;非遗传承人省级的5人、市级的20人、县级的87人;非遗工坊情况,省级的两个、市级的9个、县级的4个;非遗伴手礼,省级的5件、市级的10件。

华宁县通过设立非遗工坊、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、举办华宁陶旅游文化节,加大非遗宣传和保护力度,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,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平台。“我们始终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传承文化根脉、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,立足资源禀赋,积极构建‘非遗普查、名录申报、活态传承’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。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深化非遗保护机制建设,培育非遗特色品牌,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,为地方文化繁荣贡献力量。”华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鲁李宝介绍。(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 谢云坤 李国梁 邝晓林 文/图)


版权声明: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。
编辑:刘玉霞   审核:陶晓兰   终审:马儒文
网上读报

扫一扫下载玉溪+新闻客户端

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

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

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

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

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

扫一扫下载七彩云端客户端

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抖音

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快手

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