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杨文桥
刘大绅:朱批“好官可用”
刘大绅,字寄庵,晚号潭西老人,宁州高茶寨人士。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年)举人,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进士。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任山东新城(今桓台)知县,正逢当地三年大旱,他极力拯恤,以至不惜捐俸施粥,救活了许多饥民,百姓爱之如父母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年),他调任曹县知县,新城县民向布政使司苦求让其留任新城,未获准。恰逢钦差和道员过境,数千百姓遮道哀求,遂得再留任新城一年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刘大绅就任曹县知县,其灾荒尤甚新城。正当刘大绅苦求救灾办法之际,河督下令征调曹县万名民工修筑赵王河堤数百丈,他立即把应调民工召至县衙,好言慰勉,以工代赈,发给粮食,使公私兼利。河堤两月竣工,民工无逃亡和患病者。接着,河督又令曹县征调修筑河堤所需秸料300万斤,刘大绅以正值秋收时节请求暂缓征调,以免影响秋收。河督不准,并说要治刘大绅罪,百姓怕连累刘大绅,争先交纳秸料,不到10天就交足300万斤之数。一次,他到乡间巡视,听到农民互相诉苦:“谷贱银贵,田赋开征的期限将近,奈何?”刘大绅就对他们说:“等谷物有好价再交田赋也不迟啊。”这话传到上司那里,上司以“擅作主张,拖延征期”怪罪刘大绅,并另派“能吏”到曹县代征。百姓唯恐失去刘大绅,奔走相约,及时交赋,及代征者到县,当年田赋已全部交清。上司妒其贤,又限期催收上两年因灾拖欠的5万多两赋银,并扬言说如收不齐,就另派他人取代刘大绅,百姓很害怕,尽力交完所欠赋税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刘大绅因病辞官,吏民遮道拜送、挽留,他只好答应不走,最终却被调任文登知县。时值新城县筹备修城,因工程棘手,无人承担指挥之任,新城县民向布政使请求让刘大绅回新城,刘大绅不忍负新城百姓厚望,遂不去文登而领命到新城。修城工程竣工不久,上司以其在曹县“擅命稽违赋期”罪名构陷刘大绅,将他削籍戍边,新城、曹县百姓捐钱为刘大绅赎“罪”,使其得免。后经大臣公推复官,任朝城(今莘县、范县)知县,后升青州府(治所在今益都)同知。嘉庆八年(1803年),调武定府(治所在今惠民)同知,遇蝗灾,刘大绅亲率吏民到田间捕杀蝗虫;又遇黄河水暴涨成灾,他奉命查灾赈济,竭力任事,惠及灾民。刘大绅为官20余年,爱民如子,有巡抚代嘉庆帝朱批“好官可用”四字。嘉庆十年(1805年),刘大绅以母老辞官回乡。新城张万灵等乡绅特请人作《遗爱图》一套十九幅,绘刘大绅在山东各地事迹,以寄托对其思念之情。嘉庆十八年至二十五年(1813年―1820年),刘大绅任昆明五华书院主讲,以培育治国人才为己任。早在新城等县任职时,他就以“务修德行,勿以记诵词章诡取功名”劝诫诸生。既掌五华书院,当时学生们只求应付科举,不图成就真才实学,他就以史书、诗文教授学生,使学风大变。他还精选学生诗文刊印成《五华诗存》。在他的倡导下,云南才士盛极一时。学生中有学业优异者戴炯孙、杨国翰、池生春、李于阳、戴淳五人,世称“五华五子”。刘大绅在仕途、诗文、教育、书法等方面均有建树,一生勤于著述,诗歌理论《诗论》享誉滇中,被称为“一代文宗”,其归滇诗文内容上体恤民生疾苦,描摹家乡山水和日常生活,风格上以陶渊明为宗,不拘一格,兼取诸家。著有《寄庵文抄》三卷和《寄庵诗抄》三十卷,文章《哑孝子传》《记瞽者渡》曾被编入民国国文教材。其书法古朴淳厚,恰如其人,然存世稀少。
刘家自明代正德年间自临川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)迁徙宁州,世代儒学树德,诗书传家,有“一门两青天,三代三进士”“友朋聚四围”之美誉,时为宁州一大姓望族。现宁州街道高茶寨村尚有刘氏宗祠,“好官可用”匾额也保存完好。
董灼文:布衣诗人
董灼文,字见三,号勿轩,宁州召保冲人士。清嘉庆年诸生,与刘大绅既是姻娅,又是忘年挚友,性情狂放傲岸,玩世不恭,无心仕途,以悠游饮酒赋诗为乐,颇具太白遗风,大有诗才,见长于歌行体。董灼文诗以古体见长,占书大部。刘大绅题词云:人埋地下,诗在人间,寸骨不朽,一句难删。嘉庆十五年(1810年)八月,董灼文客死于弥勒十八寨(今虹溪镇),刘大绅题碑曰:“大清诗人董勿轩之墓”。董灼文著有《勿轩诗集》六卷,由于其生平事迹及成就史籍记载极少,他的名气来源于其诗作或他人诗文,玉溪师院朱红华老师曾作专题研究,著有论文《清代滇中宁州布衣董灼文创作考述》。